最近,在教育部最新公示的32所擬升格本科高校名單中,包括了安徽職業技術大學、寧夏職業技術大學、蘇州職業技術大學等23所職業本科大學。至此,教育部正式批準及擬同意設置的本科層次職業大學達到83所,職業本科駛入發展快車道。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首次提出“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明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的改革方向。規模擴張背后,其現代化路徑的探索更為關鍵。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時代趨勢下,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教育類型,正承擔著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服務產業升級、賦能區域發展的歷史使命。
職業本科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要辦職業本科,又該“怎么辦”職業本科?近日,在長春舉行的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平行論壇上,多位專家和院校代表圍繞職業本科教育的類型定位、產教融合等議題展開研討,共同尋找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新路徑。
職業本科教育應該做到“兩個高于”
今年2月,教育部印發758項新修(制)訂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其中,明確職業本科專業一般不要求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將工藝改進、產品(服務)設計、技術(服務)創新、技藝展示、專利研發等作為畢業設計(創作)的重要內容。
“要好好研究技術,技術是本質和核心。”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原黨委書記吳學敏看來,職業本科教育應該做到“兩個高于”,即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基礎理論知識上要高于專科,在技術能力上要高于普通本科,從而確保學生進入社會具備扎實的技術和適應力。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首次明確提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原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當時全國首家公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
在這6年的探索過程中,吳學敏認識到,職業本科的辦學定位“不是普通本科的復制版,也不是專科教育的加強版,職教本科培養出來的應該是能工巧匠的‘胚子’”。
“我們必須應時、應勢、應用,創新發展,整體帶動職業教育往上提升。”吳學敏說。
而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葛道凱看來,職業教育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著“強耦合”的關系。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推進,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加快,“這既是教育強國的關鍵時期,也是職業教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
對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葛道凱認為,職業教育提升的是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所有受教育者都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就會推動社會生產率水平的提高。他提到,近年來,國家以職業本科為牽引,建設一批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和高層次技能人才培養需要的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
以教育部最新公示的23所職業本科院校為例,專業布局主要聚焦材料、電器、工業、信息軟件、生命科技等我國制造業關鍵領域。例如,蕪湖職業技術大學和寧夏職業技術大學圍繞機電、能源、化工等生產加工制造行業開設了裝備制造、工業工程類專業,無錫職業技術大學、杭州職業技術大學開設了當下熱門的人工智能技術相關專業。
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大學校長聶強也表示,本科教育分為學術型和職業型,學術型本科注重基本理論教育、科研方法和創新能力培養,也就是“發現社會規律”的能力;職業型本科以職業為導向,教學和生產相互貫通,鼓勵學生“將設計方案轉化成生產力”。
把產教融合“做深做實”
“我們源于崗位,但也高于崗位。”聶強認為,要想實現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技術鏈的融合,實現專業與產業之間的對接,就要研究在各個重點產業鏈前10位的企業,“要一個一個地去實地探訪”,從而真正了解專業與產業之間的匹配度。
如何更好地幫助學生“將設計方案轉化成生產力”?去年5月,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提出了以“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為導向的“新雙高”建設,這為職業本科院校指明了未來進一步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方向。
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林宇分享了一個數據:近年來,我國現代制造業、服務業、新興產業有70%的勞動力來自職業教育。如何把產教融合“真正做深做實”,一直是職業本科高校培養人才的重點。
福建省晉江市以紡織鞋服產業聞名,被冠以“中國鞋都”“中國拉鏈之都”等稱號,同時還聚集了52家上市公司。在這樣一個民營經濟活躍的區域,泉州職業技術大學也在不斷探索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的關系,打造屬于“晉江模式”的職業本科教育。
“職業教育是面向職業的、崗位的,但也是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是距離產業最近的一種教育形式,其發展和產業的繁榮密不可分。”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校長吳濱如介紹,針對晉江年產值超4000億元的紡織鞋服產業鏈,學校相應地構建了從材料紡織、服裝設計到電商物流等的全鏈條專業群。
“我們跟企業的合作,最終一定要落到學生身上。”吳濱如表示,學校與當地服飾企業緊密對接,“電商專業的學生課余時間可以到企業實習,每月還能拿2000-3000元補貼,積累各種大促活動的就業經驗”。她提到,一名今年即將畢業的學生已經成為“金牌主播”,去年年收入近30萬元。
在她看來,職業本科的辦學模式應當聚焦于兩個重點,一個是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布局的需求;另一個是深化產教城融合,“以產定教,助產高端,與產共融”。
林宇認為,產教融合的下一步是科教融匯,后者是“更高階的表現”。葛道凱也提到,科教融匯在于提高職教層次,通過知識創新、技術研究等方式培養高層次、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今年4月,黑龍江省教育廳發布公示,擬以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為基礎設立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大學。該校黨委書記焦光純提到,近年來,學校與龍頭企業組建黑龍江省北部地區大豆選育協同創業中心,聚焦寒地早熟大豆育種技術,開展大豆新品種選育,選育推廣早熟和超早熟大豆品種50個,“其中超早熟品種‘嫩奧2號’能夠在我國最北端的北極村種植,突破大豆種植區域的北界,每年推廣種植面積達300萬畝”。
“科教融匯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遼寧教育研究院原副院長高鴻看來,職業教育院校要有趨勢性思維,“現在的產業特點是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高端化,所以我們的專業設置和人才發展,要適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模式,把教育資源和科技資源有效整合,培養創新型人才”。
(見習記者 王璟瑄 記者 張渺)信息來源: 《中國青年報》2025年06月09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