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成立于2015年,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轉型發展先行先試首批應用型高校,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深根植祖國北疆,以打造“應院·應愿”特色黨建品牌為抓手,擎旗鑄魂,引領發展,構筑應用型人才培養新高地,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各項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聚焦主責主業 引領事業高質量發展
學校黨委始終聚焦主業主責,秉持新時代高校黨建新理念,將黨的全面領導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切實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領導核心作用,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事業高質量發展。
政治領航把方向。學校堅持思想鑄魂,制定《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實施細則》,建立“領學+研討+實踐”三位一體學習機制,形成傳達學習、研究部署、推進落實、督查督辦工作閉環;構建以學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為龍頭、黨支部“三會一課”為基礎、主題黨日活動為載體、專題培訓為補充的“四維聯動”體系,實現師生黨員、發展對象、入黨積極分子理論學習全覆蓋;認真貫徹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修訂完善學校《章程》《黨委會議事規則》,充分發揮黨委在統籌領導學校改革發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強化黨委主體責任、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責任和班子成員“一崗雙責”,不斷提升組織效能;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整合各方資源,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工作落地見效;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組織強基促發展。學校按照“抓基層、強基礎、建新功”的黨建工作總體思路,從嚴從細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推動黨的建設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不斷激活事業發展新動能。制定《“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建設實施方案》,持續推進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實現全覆蓋目標。以“五化協同、大抓基層”為導向,以“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為抓手,細化責任清單、明確責任主體和任務措施,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思政育人開新局。學校堅持“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深化“師生結對支部共建”活動,強化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工作聯動,不斷激發團組織活力,學校被團中央授予全國“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組織單位”。學校聚力打造“鑄魂育人”工程,聚焦教學提升與教師發展,加強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建成鄂爾多斯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師研修基地,大力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創新性開展“舞臺上的思政課”等活動,打造高品質思政“金課”;深入開展學生社會實踐,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厚植家國情懷,強化責任擔當。深化校園文化內涵建設,創新網絡思政載體,以文化育,厚植情懷,培養新時代“明體達用”的應用型人才。
擦亮黨建品牌 推動事業高質量發展
學校立足黨建工作新要求,積極推進特色黨建品牌建設,以“走進基層知心愿、結對師生盡心愿、接訴即辦了心愿、主動作為圓心愿”為價值內核,全力打造“應院·應愿”黨建品牌,推動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相互促進、共同提升。
構建黨建體系新范式。學校圍繞“一核兩翼四愿”體系靶向發力:以“黨建引領·紅色引擎”為核心動力,強化政治領航作用;以“育才強基”夯實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根基,以“服務賦能”推動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扣“四愿”精準施策:聚焦師生之愿,對標學校之愿,立足城市之愿,服務國家之愿,將黨建融入師資建設、產教融合、區域服務、科研轉化全鏈條,以黨建與業務融合為路徑,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黨建育人生態圈,推動黨建成果轉化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生動實踐。學校通過一系列行動擦亮黨建品牌,獲評全區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特色案例”,成功入選全國“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服務優秀案例”。化學工程學院教工黨支部獲評內蒙古自治區堅強堡壘模范支部,入選全國高校“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基層黨建步入全國先進行列。
創新黨建育人新模式。學校積極探索地方應用型高校在地融合思政育人新模式,以樹立在地思政育人成果產出為導向,將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創新性融入思政育人體系,致力于培養應用型“在地”人才。在頂層設計上,強化學校黨委、二級學院黨總支及基層黨支部三級黨建領航,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師、專任課教師、輔導員和管理服務團隊等隊伍素質,通過整合系統化的思政課教育、協同化的課程思政教育、集成化的在地資源教育以及內源化的日常管理教育,構建以“培育應用能力、樹立人才自信、涵養家國情懷”為目標的一體化育人體系。學校全力構建獨具特色的“思想引領、管理塑形、資助暖心、心理護航、社區聚力”“五位一體”育人體系,全面打造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育人新生態,秉持“暖城助學、應院筑夢、匠心鑄人”的理念,全面推進在地教育全域化,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深入挖掘地方教育資源和產業特色,深度整合校地協同實踐與創新創業平臺資源,將“熱愛鄂爾多斯、服務鄂爾多斯”的理念深植于心。畢業生留鄂就業創業比例由2022年的23%顯著提升至2024年的45%,約80%畢業生留在了內蒙古就業,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培養了大量“留得下、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
推動校地共融 賦能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一所立足內蒙古、扎根鄂爾多斯的應用型高校,學校將事業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大局,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致力于服務自治區“兩件大事”和鄂爾多斯“三個四”戰略任務,以校地共融共榮為理念,以服務求支持,以創新求發展,促進區域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凸顯“應用為主,立地頂天”的區域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辦學特色。
“立地頂天”彰顯特色。“立地”即堅持產教融合,服務地方。學校主動聚焦五大新興產業,對標自治區12條重點產業鏈和鄂爾多斯市18條產業鏈,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在29個普通本科專業(方向)基礎上,增設應用化工技術等4個職業本科專業和13個學科交叉“四新”微專業,緊密圍繞區域發展需求,成功實施礦山修復、化學工程等領域服務項目,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頂天”即辦好大飛機學院,突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學校擁有與中國商飛合作培養本科生的“大飛機學院”,開設飛行器運維工程專業,全力培養國產大飛機運維人才,為國家航空產業發展戰略貢獻力量。學院還招收低空飛行服務保障專業方向學生,為低空經濟注入強勁人才動力,開啟校地融合、產教協同助力區域經濟騰飛的新篇章。
產教融合彰顯擔當。學校聚焦鄂爾多斯煤化工、裝備制造、智慧礦山等特色領域,深入實施學科專業建設、技術突破及成果轉化,建成“1+7”產業學院集群,即1個實體化運行的現代產業學院,7個專業化現代產業學院,其中2個為自治區首批設立的現代產業學院,實現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積極推進校地、校企合作,與鄂爾多斯區域116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有力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學校大力推進學術創新,助力強國建設,讓學術創新深度服務實體經濟,讓人才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形成“以智強國、以才報國”的澎湃合力。
10年砥礪,“應院·應愿”。學校獲批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一流本科課程31門;科研能力不斷加強,獲批各級各類科研項目49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項157項;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在校大學生生均科創競賽成績軟科排名進入了全國本科高校前100名,近3年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比賽中獲得自治區級以上獎項200余項,畢業生就業率位居自治區高校前列;高質量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辦學實力持續提升,提前實現十四五“晉位升級”目標。(李向東)
來源: 《光明日報》2025年09月18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