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本科高校舉辦職業本科專業應謹慎鼓勵
2025-09-08 09:20
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背景下,職業本科作為高等教育類型結構的重要補足,被寄予厚望。最近,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2025年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備案結果。與以往不同的是,在職業本科專業的設置中,出現了不少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身影。據此,有專家認為,應用型本科高校舉辦職業本科專業值得鼓勵(據《中國青年報》2025年8月25日7版報道)。
筆者調研了解到,一些地方確實正在探索由應用型本科高校舉辦職業本科專業,以擴大供給、對接需求。然而,筆者認為,應考慮這一路徑選擇背后的類型邊界、資源能力與制度邏輯問題,在推進過程中應保持類型定位的穩定性與路徑契合的嚴謹性。也就是說,應用型本科高校舉辦職業本科專業應謹慎鼓勵。
眾所周知,“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總規模的10%左右”,這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年10月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到的目標。為此,社會各界不斷探索職業本科供給側的擴展路徑,其中一種思路是讓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增設職業本科專業或轉設部分辦學功能。
然而,這一路徑是否必然?是否必須依靠應用型本科高校來承擔?這仍有討論空間。事實上,通過擴大高職升本比例、加快現有職業本科高校發展、新設一批面向區域或地方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新職業本科院校,也可實現擴容目標,并保持類型制度的清晰性。
因此,“10%”這一總量目標的實現,并不等于必須另外“借道”應用型本科。在類型教育邏輯下,路徑選擇需要兼顧功能補位與制度一致性,避免為實現數量目標而忽視類型體系的穩定性。
當然,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本科辦學的經驗與人才培養的“注重實踐性”常被視為其進入職業本科教育的優勢所在。但具體分析發現,這種優勢能否轉化為“職業教育能力”,并不一定具備充分性。
職業教育強調“以能力為本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需要構建穩定的企業協同機制、崗位標準化課程體系,以及“雙師型”教師隊伍。而應用型本科高校雖然部分具備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礎,但多數學校并未建立以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托的課程體系,也缺乏長期駐企、行業背景深厚的教師團隊。
更為關鍵的是,職業教育的本質是服務崗位能力建構,而非學術能力提升。若缺乏制度機制支撐與文化適配,應用型本科的“實踐教學經驗”未必能直接轉化為“職業教育能力”,這需要謹慎評估。
在當前類型教育制度構建過程中,應用型本科與職業本科被賦予不同的發展使命與功能定位。應用型本科高校偏向服務區域或地方經濟、開展應用研究、提升行業產業技術革新能力;而職業本科則更強調服務具體職業崗位,培育高端技能人才。
若大規模允許應用型本科舉辦職業本科,筆者認為,可能帶來兩個后果:
一是高校自身的“定位漂移”: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可能偏離原有“應用型”的辦學類型定位、“本科”的層次定位與“以本為本”的發展要求,轉向就業導向、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邏輯,造成內在文化與教師結構的沖突;
二是可能造成“發展空間擠占”:當前職業本科高校數量有限、基礎較弱,若資源更多流向本就具備優勢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可能削弱職業本科獨立發展的空間,形成“名實倒掛”的結構失衡。
因此,在政策層面亟須明確不同類型高校的功能分工,避免類型之間的“無序疊加”,確保系統內部各類型高校在各自邏輯內健康發展。
即便在個別地區具備一定試點基礎,應用型本科進入職業本科領域仍需關注多重風險:
課程體系重構難度大:職業本科課程應圍繞真實崗位任務設計,強調“項目化、模塊化、標準化”。但不少應用型本科高校仍沿用傳統學科邏輯,課程設計重理論知識輕技能,教學場景重教室、實驗室輕實訓、生產現場。
師資隊伍轉型壓力大:職業教育強調“雙師結構”,教師不僅要有學術背景,更需具備生產一線經驗與職業資格認證。對以碩博教師為主體的應用型本科而言,這一要求挑戰不小。
行業鏈接尚未制度化:職業本科強調“校企雙主體育人”,而當前不少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企業合作仍停留在項目合作、短期實習階段,缺乏深度嵌入與持續機制。
組織文化存在錯位風險:職業教育強調實踐能力與服務精神,而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仍以成果導向、課題驅動為核心,組織文化不易調整。若在沒有配套機制與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匆忙推進,可能帶來“形式上是職業本科,實質上仍是普通本科”的隱性質量風險。
還有觀點認為,鼓勵應用型本科舉辦職業本科有另一個理由是:“其已有碩士、博士點,具備更高層次的人才培養能力”。這一說法看似有理,實則混淆了兩種不同路徑下的人才邏輯。
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碩博培養,長期以來強調學術研究能力、知識創新與理論體系建設。而職業教育體系需要的是“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其關鍵特征在于高水平現場實踐能力、跨崗位適應能力與復雜系統運作能力。二者在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評價方式、導師制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擁有研究生授予權不等于擁有職業教育高層次培養能力。若沒有對接職教方向的教師資源、行業平臺和項目化組織機制,研究生體系難以自然而然向職業教育延伸。
筆者認為,職業本科教育的大發展,必須解決“誰來辦”“怎么辦”“辦成什么樣”三個核心問題。在路徑探索過程中,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參與可以作為多元供給的一部分,但不能脫離類型定位和制度邏輯的基本約束。
類型教育的價值在于差異化、功能化,而非無限兼容與層層嵌套。推動職業本科高質量發展,應保持教育體系的邊界清晰與結構平衡,在制度完善與功能協同中實現“擴規模”與“保質量”的統一。這不僅是實現“教育強國”目標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應有之義。
(作者顧永安系蘇州工學院應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劉欣系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院院長)來源: 《中國青年報》2025年09月08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