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系統部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與保障措施。這是國家層面推動人工智能全方位賦能產業升級、消費提質、民生改善與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職業教育作為與產業發展和就業市場聯系最緊密的教育類型,應深刻認識人工智能給職業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全面深入落實“人工智能+”行動,樹立智能時代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標準,加快構建與智能化產業生態、社會形態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新體系。
人工智能驅動職業教育變革的戰略機遇與挑戰
世界經濟論壇今年1月發布《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預測到2030年全球勞動力市場將經歷結構性變革,技術創新被列為首要驅動力。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商業模式,全球一半的雇主正在瞄準人工智能催生的新機會,計劃調整業務方向。企業對人工智能開發技能需求提升214%,數據分析技能提升189%,而手動靈活性等技能重要性下降37%。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將重塑全球產業生態和就業結構,既催生大量新職業、新崗位,也會取代或者消解已有技能型崗位。
對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而言,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業,為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意見》基于全球發展大勢,對人工智能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包括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創新服務業發展新模式。同時也將借助人工智能激發高品質需求,特別是擴大消費規模、提升消費質量和水平,包括拓展服務消費新場景、培育產品消費新業態、打造更有品質的美好生活等。可以預見,隨著“人工智能+”行動的深入實施,所有產業行業都將不斷涌現新的就業崗位。
人工智能對就業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將對職業教育已有的標準化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提出新的挑戰。《意見》充分考慮了結構性崗位變遷的社會影響,強調要大力支持開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訓,激發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和再就業活力。加強人工智能應用就業風險評估,引導創新資源向創造就業潛力大的方向傾斜,減少對就業的沖擊。同時,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創新智能學伴、智能教師等人機協同教育教學新模式,推動育人從知識傳授為重向能力提升為本轉變,加快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職業教育戰線應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抓住智能時代勞動力市場結構性變革的機遇,不斷滿足智能化產業行業對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時,要積極應對工業時代標準化技能人才培養方式面臨的新挑戰,加快構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新體系,實現從“教技術”到“強能力”的轉變,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人機協作能力和智能化工作的能力,為制造強國、數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智能時代綻放光彩。
面向智能時代樹立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標準
今年5月在第三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教育部發布了《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提出了智能時代人才培養新標準,即夯實智能時代的基礎能力,培育智能時代的高階思維,提升智能時代的未來素養。對于職業教育來講,還需要強調以產業需求為核心,強化工作崗位所需的人工智能素養及職業能力培養。
在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的指導下,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信息化教指委”)5月發布了《職業院校人工智能應用指引》(以下簡稱《AI應用指引》),提出了學校培養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的新要求,即培養不僅熟練掌握人工智能技術,更能在復雜職業場景中靈活運用及創新,兼具良好人機協同、職業規范、終身學習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AI應用指引》要求信息化教指委聯合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同研究制定面向全體職業院校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標準。該標準制定遵循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分層遞進的理念,涵蓋“通識素養、專業技能、行業能力”三個核心部分,并始終貫穿安全倫理教育,明確學生在不同階段必須具備的人工智能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從而提升其就業適應能力和崗位競爭力。還將研制學生人工智能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素養評價指標及素養分級標準,開發基于動態能力圖譜的人工智能素養評價系統,針對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不同層次開發梯度化測評工具,支持職業院校從人工智能通識素養、專業技能、行業能力、倫理安全意識等維度開展對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的評價。將企業認證作為補充評價依據,以增強評價的就業導向性,助力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職場需求。要求職業院校定期開展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測評,將評測結果納入學生“五育融合”評價檔案袋,構建包含人工智能素養發展情況的學生綜合素質“畫像”。
加快構建智能時代高技能人才培養新體系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和《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都對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作了前瞻性的部署,強調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師人工智能教學勝任力,夯實職業教育智能化底座,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
推動職業院校專業智能化升級,增強人才供給適應性。《意見》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部分強調,要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職業院校要緊密對接人工智能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加快專業設置優化與課程內容更新。一是布局人工智能相關新專業。積極開設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農業機器人等新興專業方向,培養具備人工智能應用能力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二是推動現有專業智能化改造。將人工智能基礎知識、工具應用、倫理規范等納入各專業課程體系,強化學生在機器學習、數據分析、智能系統運維等方面的實戰能力。三是開發“人工智能+”模塊化課程。面向不同專業學生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和專項技能微證書項目,提升全體學生的數字素養和智能工具使用能力。
促進人工智能融入教學全流程,打造人機協同育人新模式。《意見》指出,要創新智能學伴、智能教師等人機協同教育教學新模式。職業院校應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學全流程中的創新應用。一是建設智能化教學環境。依托虛擬仿真、數字孿生、智能導師系統等技術,構建“沉浸式、交互式、個性化”實訓場景,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的高度契合。二是開發智能化教學資源。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自適應學習系統、智能評測工具和虛擬協作平臺,為學生提供精準化、個性化學習支持,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三是推廣人機協同教學模式。鼓勵教師與智能教學系統協同開展教學設計、學習輔導和評價反饋,實現“教師智能助理+學生智能學伴”雙向賦能,提升育人效能。
推進教師培訓轉型,提升教師人工智能教學勝任力。今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組織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的通知》,提出開展教師校長人工智能專項培訓。《AI應用指引》將職業院校教師人工智能教學勝任力分為三層,即普及層應能熟練使用人工智能教學工具開展教學。深化層應能熟練使用行業企業中常用的人工智能技術與方法開展教學。研發層應能參與企業人工智能項目,具備行業企業人工智能應用的研發能力。職業院校應采用“分層培訓+產教融合”策略,推動教師人工智能教學勝任力提升,構建全員通識素養、專業技能和行業能力并舉、校企協同的雙師型團隊,促進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
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信息化教指委7月底發布了《職業院校智慧校園規范》,對職業院校智慧環境、人工智能基座、數智治理等的建設與應用提出了明確標準。《意見》從國家和社會層面提出要強化智能算力統籌、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優化應用發展環境、促進開源生態繁榮等基礎支撐能力,職業院校應充分利用社會供給的人工智能資源,將其引入校園各個場景中充分應用,為師生教學、學校管理服務提供支持。同時遵守并借鑒國家在社會治理、安全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經驗,提升學校“人工智能+”治理能力。
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筑牢人工智能倫理安全防線。《意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倫理治理與安全可控,要求確保人工智能發展安全、可靠、可控。《AI應用指引》要求職業院校應確保教師在育人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在教學中秉持人工智能價值理性,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凸顯人文關懷。職業院校應加強數據隱私保護,建立人工智能內容審核機制,引導學生遵守學術規范,合理、合規地使用人工智能。
(作者:韓錫斌,系清華大學教育學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所所長、長聘教授,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該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數字教育形態”項目成果)
來源: 《中國青年報》2025年09月08日07版